山姆前置仓模式大拆解
来源/品智PLSC
作者/罗拓
山姆现在享受着热度较高的关注度,也是零售业竞相观察模仿的领头企业。作为会员店的全球及中国市场的双领先企业,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达28年之久的山姆会员店,已经拥有多个独一无二的领先能力。除了较高的爆款和高度本土化的供应链体系,山姆会员店的线上业绩占比,同样也是全球和中国同行业的双领先。
关注山姆线上业绩的一个最大理由,在于如果没有线上业绩,山姆总体业绩面临砍半。同时,中国是全球各国最会做电商的国度,但是一个美国企业,却在中国市场,按照前置仓这种纯粹的中国电商模式,玩出了业绩水平和模式创新均领先的全新高度。
近日,发布的财报显示,沃尔玛中国2025财年Q2(截至7月31日的三个月)净销售额为46亿美元,同比增长17.7%,可比销售额增长13.8%,电商业务净销售额增长23%。沃尔玛表示,Q2财季的山姆业态及电商业务表现持续强劲。中国电商渗透率达到49%,同比去年增加超过200个基点。
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,沃尔玛中国的两大业务板块中,沃尔玛超市的知名度肯定是远高于山姆会员店。但是在业绩层面,正在倒过来。近年来,无论是沃尔玛中国的整体业绩,还是财报中提及的电商业绩,真正带动增长的主力是山姆会员店,以及其以前置仓模式为依托的电商业务。
此前曾有业内人士推算,沃尔玛的电商业务可能“高达60%都来自山姆的前置仓”(备注:来自张陈勇的一次演讲,最新信息是沃尔玛中国电商销售占比55%,考虑沃尔玛门店电商销售占比较少,推测山姆店电商销售占比60%,大概378亿元)。这一推算没有办法得到更多证实,但是至少,山姆前置仓的业务占大头是业内共识。
假设前置仓真的是一个“有人格”的物种,那么此刻“前置仓”应该喜极而泣。因为前置仓是中国零售业为数不多的完全独创的一种商业模式,且一路走来,备受争议。无论是侯毅所说“前置仓不可能盈利”;还是每日优鲜的倒掉,都给前置仓的发展蒙上了巨大的阴影。而山姆近年来的迅猛发展,特别是用前置仓“补缺”会员店实体店布局的打法,算是一定程度上给前置仓翻案了。
一般认为,今天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大约拥有不超过500个前置仓,其客单价可以在200元以上。
另一方面,山姆前置仓能够成功,也确实因为其某种程度上是独一无二的。从一般分类而言,前置仓分为自营和平台两种模式,平台模式的代表做法是美团的闪电仓,本质上是挑选一些平台认为有优势的垂直业态小店做加盟,平台更多承担营销和履约。前置仓最早出现的则是自营模式,品类以生鲜为核心品类,代表企业为叮咚买菜。除此之外,盒马的仓店一体模式,其实如果把门店理解为类中心仓的话,也可以说是类前置仓自营模式。
山姆前置仓本身也是自营前置仓,但是我们认为,其逻辑无论是和平台前置仓,还是其他自营前置仓都不相同,这也是重新理解去前置仓乃至即时零售发展的一个契机。
店与仓的关系
理解山姆前置仓,第一件事是厘清店与仓的关系。这是核心。
前面说到了,盒马是店仓一体,而叮咚买菜是有仓无店,山姆是店仓分离 协同的关系。更加准确来说,供应链关系和库存管理是分离的,选品逻辑和会员关系是协同的。
一般认为,山姆是一个门店最少对应6-7个仓。所以从架构上就可以看出,山姆前置仓确实与其他自营前置仓都不同。
而山姆门店与前置仓的关系,表面上是在同一个城市地理区位上,A点、B点、C点、D点…的关系,但是实际上这是导致行业看不懂的最大迷惑点。因为山姆的门店和前置仓在物流逻辑上并不母子仓。
所谓母子仓,在疫情期间曾经有零售商尝试过,就是一个门店带10个小仓,这一个集群其实是共享一套库存,是相互补货的分布式物流。
但是山姆门店和前置仓,是平级关系,从物流角度看,他们都属于二级。山姆门店和前置仓关系的本质,其实是同一家零售商门店业务与电商业务的独立又平级的关系。这也是当下零售业转型最经典的命题。
山姆是从2018年开始尝试国内市场的前置仓模式,当时就是按照电商业务的逻辑来做。从电商的角度看,首先是货架上售卖哪些商品,前置仓的货盘和山姆门店是有区别的。山姆门店大约4000个SKU,但是前置仓又精选到2000个左右,以高频的生鲜、鲜食、食品、快销品为主打。值得注意的是,从货盘的角度看,山姆前置仓与叮咚买菜等的选品逻辑并无核心差别。反倒是前置仓更大的朴朴超市与这两家有些差异,朴朴超市的耐用品比例更多一些。
然后在履约方面,依托自建配送或到家,时效上也是1-2个小时之内,可以理解当日达或者半日达。
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出招,奠定了今天山姆中国的江湖地位和发展势头。山姆前置仓自身的业绩增长了30倍,目前应该是自营前置仓行业第一。
业内流传着两个数据,第一是零售业很重要的坪效。山姆其前置仓的坪效可以到13万/坪。第二个数据来自研究即时零售的专家张陈勇,他认为山姆前置仓均订单可以达到1000单/每天。以上两个数字,都让同行望尘莫及。
对于很多零售商来说,在门店的基础上做电商业务,零和博弈的问题总是不可避免。即使是电商业务可以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计入门店,但是客流的流失对于实体门店的影响仍旧是巨大的。第一是门店失去了“逛”的价值,意味着冲动消费和关联销售不复存在。第二是传统超市卖场周边都有很多搭配的小业态,从餐饮到服务,客流下滑意味着超市的的价值也没有了。第三是都去手机下单了,谁来门店购物?门店客流下滑,门店的固定成本和收益就会倒挂。
但是山姆的店员却不担心这样的问题。很多人都有体会,在山姆门店,有些时候想买的太多带不走,山姆的店员还会劝你,可以小程序下单,我们也可以送到家。
换句话说,在山姆这里,店和仓的关系是真正实现了“协同”。那么原因是什么?
流量与用户的价值
在谈及真正的原因之前,我们还要回溯一下,过去前置仓发展的困境是什么?业内谈及比较多的是损耗,损耗分为两种,一种是物流损耗,运输当中的折损;一种是经营损耗,翻译过来就是没卖掉的积压。损耗的大头,还是在于东西卖不掉。
前置仓做的是有限流量的生意,叮咚买菜就一直认为,是复购而不是引流,才是前置仓的生命力。前置仓如果有经营损耗,自然就是复购率做的不好。
不过这又带来另一个问题,选择过于丰富的问题,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前置仓的错。中国零售业各方混战空前激烈,这是客观事实。一个城市的街头巷尾,很多时候各个不同的业态是混战一团,再加上电商的高度发达,所以中国消费者的渠道选择是空前丰富的,也是极度不稳定的。即使这样,近年来还不断有新的渠道形式冒出来,比如社区团购,零食折扣等,这个情况可能全世界只有中国存在。
这种情况下,复购这件事的难度也会被放大。很多时候不是某家门店的商品不够好不值得复购,而是有太多的流量拐点可以拐走你的用户。
所以从这个维度来说,即使是有限流量的生意,如何运营好自己盘子里的这点流量,也是个大事情。
说回到山姆,确实是由于会员付费模式的存在,使得流量难题对于山姆天然不存在。因为对于付费会员来说,他们“天然”有持续消费的动力。但是如果用更长的眼光来看,其实这也是选择的结果,而不是模式使然。
曾经负责沃尔玛电商业务的陈志宇早年接受采访,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,大意是山姆发展的速度,其实赶不上用户增长的速度。要知道更早的时期,由于业绩不佳,沃尔玛全球总部一度考虑过要不要停掉中国的山姆会员店。
换句话说,山姆从开始做APP开始就没有流量压力,并不仅仅是卖会员卡的功劳。而是它终于等到了这一天,市场需求的增长已经足够养活这么多自营前置仓,流量不过是市场需求的体现而已。
对于山姆来说,考核的标准核心是用户增长,而不是GMV。所以对于山姆来说,复购这个词都不能概括它的生意本质,用“用户口袋深度”,或者“用户钱包份额”,可能更合适一点。
是否可以这样说,山姆生意的进阶,是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变化进阶的。比如二胎家庭多了,那么商品是否应该有相应的供给?宠物变多了,是否也应该在商品结构上有所体现?它是不断在探究一个中产家庭的需求半径,而不仅仅是“复购”,复购涵盖的是已知的需求。
而这一点在前置仓上的体现就是,前置仓带动了山姆会员购买频次的大幅增加,这个购买频次,一定程度上可能又会反哺给山姆,加深对自己用户的理解。
这样一来,电商业务和门店业务真正实现了良性的互动,而不再是左右手互搏。
当然其核心逻辑还是在于,山姆的用户群体是“确定的”,它不需要去理解所有人,正因为客群的清晰和确定,才会有商品层面的精准取舍。
在这方面,自有商品是重要的一个加分项,但是自有商品出现的前提,仍旧是清楚的找到自己供应链的发力点。而不是仅仅是因为这个商品有毛利空间,山姆才去做自有商品。
时效与便利的取舍
观察山姆前置仓,有一个有趣的点,那就是前置仓一定带来了便利性,但是山姆的便利性又不追求极致。或者说,在山姆的用户价值排序中,便利性的价值位序,没有其他前置仓的要求那么高。
谈及便利性的价值,平台型的即时零售是最高的,某种程度上,这就是一种替代性消费。当基于门店的基础供给没有本质差异化时,平台给消费者提供的差异性价值,就是基于丰富选择之外的“价格和时效”最优解。
对于自营前置仓而言,即使消费者不那么看重时效,他们自己也会看重,因为时效更多意味着销售机会。同样是在供给差异化不大的情况下,能在履约端体现时效优势,就容易给消费者留下服务体验良好的认知。
但是对于山姆前置仓而言,服务体验好不好,更多是向内比,而不是向外比。
也就是说,对于一个消费者,如果他不用前置仓,由于山姆门店的商品的独特性,很多商品他只能去山姆的门店购买。一来一回,大概率要两三个小时。这种情况下,他的时间成本会更高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前置仓购买显然是更优的体验。
但是对于很多超市来说,线上的竞争不是这样。如果消费者不在这里购买,也可以去别家超市购买,这是最大的问题。
这个问题就是:你想买山姆的东西,只能去山姆。你想买沃尔玛的东西,不一定要选沃尔玛。
山姆前置仓的价值在商品,不在前置仓。梳理下来我们会发现,山姆的前置仓模式本质上是山姆商品的电商化,而非门店通过电商化去扩大销售半径。山姆在强大商品力的支撑下,实现了用户价值的最大挖掘,并且一定程度上消解了,流量是到店还是到家的二选一问题,以及服务体验线上线下哪个更好的问题。
总结来看,山姆前置仓为主的线上模式,带给中国零售最大的启发是,过去这些年的电商化,大多是在货盘不变的情况下,从便利化体验入手,希望用好的服务体验来弥补商品力的不足。
山姆的做法,商品力仍旧是一切的核心。商品为本,线上化就会变成如虎添翼,而不是内部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内耗博弈。